创新层扩容幕后: 配套政策呼之欲出
业内认为,随着创新层企业的盘子做大,为下一步差异化制度安排提供了基础,“精选层”的推出及相关差异化配套制度的出台指日可待。
当面对着创新层的调整,许多新三板创新层企业表示很委屈:创新层比基础层监管更严格,因而要付出的成本也更高,但却迟迟没有兑现创新板差异化制度的红利。
对此,北拓资本副总裁常亮5月31日指出,“创新层企业以13%的企业数量,最近一年创造了占全市场30%的营收、接近40%的净利润,获得全市场近30%的股权融资和接近60%的二级市场交易金额。但去年创新层差异化配套政策并没有落地,导致权利和义务严重不对等。”
不过,常亮认为,“相比创业板和中小板,创新层企业具备低估值和高增长的特征。在强监管的‘加持’下,今年配套政策落地是大概率事件。”
“做市大户”全面收缩
数据显示,从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5月23日,新增做市企业超过20家的券商仅有9家,分别是东北证券、九州证券、第一创业、中山证券、国泰君
在这些数据的背后,2017年新三板做市格局悄然改变,做市商策略开始出现明显分化。一些券商开始发力,而原先在做市业务中位居前列的券商却开始趋向保守,大幅收缩。
在做市公司数量超过200家的券商中,2017年新增做市公司数量占其做市公司总数的比例在6%以下的共5家,分别是兴业证券、申万宏源证券、上海证券、光大证券和中泰证券。
多家新三板私募临阵赶交自查卷
5月27日,长达一年新三板金融企业的自查整改宽限期正式迎来收官。
统计发现,截至5月27日,仅有12家新三板私募机构发布了是否符合关于金融类企业挂牌融资有关事项通知新增挂牌条件的自查报告;而按照GICS行业分类,仍有包括硅谷天堂等不少于11家私募管理人尚未披露自查报告。
业内人士认为,部分私募机构可能会索性选择被动摘牌;不过也有一些私募机构则选择了在5月27日当天“临场交卷”。
据统计,包括拥湾资产等在内,至少就有不少于4家新三板私募机构赶在5月27日的大限日之前发布了关于是否符合金融类企业通知的自查报告。
从部分企业的自查结果来看,通知所提出的管理规模或成为部分私募机构的拦路虎,而一些私募机构是否会就此摘牌或如何处置,也将有待于监管层的进一步安排。